更难得的是佟家门风严谨——皇贵妃亲弟隆科多,每日寅时便起身习武,午后必读圣贤书,连皇上赏的宴席都从不贪杯...】
写到这里,宣妃的笔尖顿了顿,想起前日远远瞧见隆科多在校场纵马奔驰的英姿。她唇角微扬,又蘸了蘸朱砂墨继续写道:
【其亲姐皇贵妃执掌凤印,深得帝心。格格若嫁入佟府,既全满蒙联姻之谊,又能常伴京师。妾身冷眼旁观,此等良配实属难得,望族长三思。】
最后一笔落下,宣妃又从箱底取出个绣着雄鹰的荷包,将信笺仔细装入。这是她入宫时带来的嫁妆,上面的鹰眼用金线绣成,在烛光下炯炯有神。
"去把前日皇上赏的东珠取两颗来。"她对贴身宫女吩咐道,"再包上那对鎏金马镫,一并送回科尔沁。"
待一切准备妥当,宣妃又亲自检查了三四遍。她知道族里那些老顽固最看重什么——特意在信末补了句【隆科多乃皇贵妃亲手教养,规矩比亲王世子还严】,这才用火漆封了信。
"记住,"她把信交给心腹侍卫时再三叮嘱,"一定要当面告诉族长,这位额驸可是能随时进宫面圣的。"说着又塞了块令牌,"就说是我说的,陪嫁要多带些草原上的良驹。"
望着侍卫远去的背影,宣妃长舒一口气。她转身看向铜镜中的自己——入宫十余年,眼角已有了细纹。若是当年她也能嫁到这样的勋贵之家,现在或许正骑着马在草原上自由驰骋,而不是在这深宫里数着更漏度日。
晚风送来阵阵花香,宣妃突然想起该去检查公主们的骑装。边走边盘算着,等婚事成了,定要让妹妹常来宫里走动。有这位科尔沁格格在,她们一起教导公主们也是好的。
……
既然涉及科尔沁的婚事,就不得不禀告太皇太后了。
太皇太后得知科尔沁要与佟家联姻的消息后,当即命苏麻喇姑将伊尔哈召至慈宁宫。老人家虽已年迈,但那双锐利的眼睛依旧如鹰隼般清明,仿佛能洞穿人心。
"丫头,"太皇太后用蒙语缓缓开口,枯瘦的手指摩挲着佛珠,"科尔沁的姑娘是我的血脉,你可明白?"
伊尔哈恭敬地行了大礼,发间的金步摇纹丝不动:"老祖宗放心,隆科多虽年轻气盛,但最是敬重蒙古勇士。"她抬起眼,直视太皇太后探究的目光,"臣妾已与阿玛说定,佟家绝不插手小两口的事。"
殿内檀香袅袅,苏麻喇姑适时递上奶茶。太皇太后接过茶碗,突然问道:"若那丫头三年无所出呢?"
"那便五年。"伊尔哈答得斩钉截铁,"十年也无妨。"她向前两步,压低声音,"臣妾向您保证,只要格格能管得住隆科多,两人和和美美过日子,佟家绝不提纳妾二字。"
窗外的阳光透过琉璃窗,在青砖地上投下五彩光斑。太皇太后盯着伊尔哈看了许久,突然笑出声:"你倒是比你那个表兄明白。"她指的是康熙对蒙古妃嫔的冷淡,"罢了,这门亲事我准了。"
伊尔哈刚要谢恩,却听老人家又补了句:"不过你得答应我,将来那丫头受了委屈,可要直接来找你撑腰。"手中的佛珠突然"啪"地一响,像是某种警告。
"这是自然。"伊尔哈郑重应下,心想有太皇太后这句话,隆科多就算有贼心也没贼胆去招惹李四儿了。她甚至盘算着,等婚事定了,要让宣妃好好教教那位格格,怎么用蒙古姑娘的手段管住丈夫。
离开慈宁宫时,夕阳正好照在宫门前的铜鹤上。伊尔哈长舒一口气——这步棋总算走成了。有科尔沁和太皇太后撑腰,隆科多将来若敢胡来,怕是要吃不了兜着走。